3月17日上午,生态与环境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张鹗研究员和崔永德副研究员分别做客生态与环境论坛第52讲和53讲,分别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熟知非真知’:中国淡水鱼类多样性”和“青藏高原底栖动物研究”的学术报告。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会议由副院长严云志主持。
报告会上,张鹗研究员以其团队在安徽省发现的鱼类新物种及其安徽情缘为开篇,重点介绍了中国淡水鱼类物种数的动态变化、鱼类物种有效鉴定及物种多样性被低估、亚热带低地鱼类存在隐种(形态相似但遗传分化)和适应辐射(遗传相似但形态分化)、二十一世纪鱼类分类学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崔永德副研究员以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独特的高原气候环境条件为开篇,着重介绍了青藏高原水生生物研究概况、底栖动物区系特征和群落结构、底栖动物对盐度胁迫的响应、底栖动物多样性沿着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还介绍了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底栖动物在水环境条件评价和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中的重要性以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底栖动物研究团队概况,鼓励并欢迎学院学子到其研究团队继续深造。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就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同张老师和崔老师进行了愉快交流和深入探讨。


张鹗,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理事、亚洲鱼类学家协会理事、IUCN评审专家。研究领域为淡水鱼类分类学与进化,主要以物种探索为主线,致力于解决淡水鱼类分类学和系统学问题,促进分类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密切关注人类活动对鱼类多样性以及水生态环境影响等热点问题,基于鱼类多样性和分布格局时空变化,评估鱼类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和物种濒危状况,提出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研究区域遍布“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包括中国、越南、伊朗、阿曼、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塞拉利昂等国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科技部和生态环境部专项项目等30余项。在Nature、iScience、Journal of Biogeography 等期刊上累计发表110余篇,其中发表鱼类新种60余个,新属10个。主编出版《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第五卷:淡水鱼类》。
崔永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底栖动物分类与生态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科技部基础专项子课题任务3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1项、国家水专项专题3项及多项横向课题。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篇;出版专著3部;发现寡毛类环节动物新种18个,以第一作者完成动物志寡毛类卷册;荣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专注于寡毛类分类学、长江流域和青藏高原底栖动物宏观格局以及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