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上午,生态与环境学院诚邀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华斌教授做客生态与环境论坛。赵教授做了题为“动物生态学研究在综合性大学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该报告会由院长胡好远主持,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
赵华斌教授在报告中系统回顾了武汉大学生态学科的百年发展历史。从1916年张珽教授首次将“生态学”译介至中国开始,到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重要平台的建立,武汉大学生态学学科评估稳居全国前列,彰显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与科研实力。

交流会上,赵华斌教授重点探讨了动物生态学的关键议题——蝙蝠在病原体传播中的生态角色。蝙蝠作为多种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其与人类共患病的风险备受关注。武汉大学团队通过分析4种蝙蝠(城市与乡村栖息)对SARS-COV和SARS-CoV-2的感染能力差异,发现病毒易感性与栖息环境无直接关联,这一成果为追溯病毒起源和防控人畜共患病提供了新视角。赵华斌指出:“全球疫情频发使蝙蝠研究陷入争议,但科学认知而非污名化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赵华斌教授强调,综合性大学在生态学研究中具备独特优势:多学科交叉平台、先进技术设备及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然而,跨学科资源竞争及科研协调壁垒亦不容忽视。

报告总结环节中,赵华斌教授呼吁社会各界加大对动物生态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动物生态学关乎物种存续、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但其研究难度高、周期长,亟需政策倾斜与资源投入。”未来两校将深化合作,聚焦野生动物保护、疾病传播机制及野外实践教学三大领域,探索共建联合实验室与人才培育基地,推动生态学科校际协同发展。

赵华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动物学和生态学博士生导师;曾获得“国家优青”和“青年长江”等人才项目的支持。我校校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毕业,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生态与进化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至今在武汉大学任教;长期从事动物多样性与适应性演化研究,发现了一系列关键基因在动物演化历史中的遗传规律;通讯作者(含最后通讯)论文分别发表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2篇)、Science Advances, PNAS (3篇)、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5篇)、Molecular Ecology (2篇)、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2篇)等期刊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