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院大气污染与环境健康团队吴婷教授和青年教师方华博士、洪兵博士,联合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结合野外观测和实验室模拟,围绕湿地和湖泊环境中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关注苯系物)展开研究,系统地揭示了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的形成过程、排放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率先报道了植物残体厌氧分解过程中产甲烷阶段是苯系物的爆发期,首次发现了蓝藻厌氧降解过程中微生物通过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产生大量甲苯。

蓝藻厌氧降解过程中甲苯的微生物合成途径
相关系列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Environmental Research》、《Atmospheric Environment》等(A5类期刊6篇,B 1类期刊1篇)。

以上成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07128、42207437、42307426和41273095)、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085MD111)、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KJ2021A0091)、皖江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开放课题项目(CIWB22-015)以及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项目(2023GFXK136)的资助下完成。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5.139316
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5.145194
https://doi.org/10.1016/j.atmosenv.2025.121274
https://doi.org/10.1016/j.jes.2024.04.011
https://doi.org/10.1016/j.jes.2021.08.050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8186
https://doi.org/10.1016/j.envres.2021.11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