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动物生态学团队在生物学一区TOP期刊《Integrative Zoology》上发表了题为《Museomics Deciphers the Phylogeographic Differentiation and Conservation Status of a Montane Pheasant》的研究论文。安徽师范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青年教师姜志永为论文第一作者,吴海龙教授为通讯作者。
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隶属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勺鸡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属于典型的山地雉类。根据《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四版,勺鸡在中国具有5个亚种,随着气候变暖以及人为干扰的增加,勺鸡不同地理种群的受威胁水平需要进一步的进行评估,但是由于缺乏样品,难以解析不同亚种间的演化关系及遗传多样性的水平。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作为我国重要的动物标本收藏平台,具有中国分布的5个勺鸡亚种的历史标本,为初步解析勺鸡地理种群的演化关系及受胁水平提供了宝贵的样品材料。
该研究基于勺鸡标本馆样品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探究了勺鸡地理种群的种群遗传结构、系统发育关系及分化时间、群体历史、遗传多样性水平及气候变化下的适宜栖息地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分布的5个勺鸡亚种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并且该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分化支系,分布在四川省马尔康市地区,这些支系的分化时间集中在2.52-3.18百万年前,而且分化水平很可能已经达到了物种级别;这些地理种群具有类似的演化历史,在气候寒冷的时期,种群扩张,地理种群之间存在基因流的现象,陕西亚种、四川支系以及东南亚种与其他地理种群有较高基因流的现象,但是,在近5000年来的人类世中,所有地理种群的有效种群大小降低,暗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能是其受威胁的主要原因之一;接着,全基因组杂合度分析等结果显示,安徽亚种具有最低的遗传多样性,很可能是由于其分布区较小,同时与其他地理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基因流的缺乏加剧了遗传多样性丧失的水平;最后,基于栖息地的模拟分析发现,在未来气候下,勺鸡的适宜栖息地丧失严重,勺鸡安徽亚种和东南亚种的绝大部分栖息地丧失,暗示了需要对安徽亚种和东南亚种重点进行保护管理工作。
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程亚林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多样性保护与有害动物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屈延华研究员、张德志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张帅和臧文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贺鹏高级工程师以及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崔鹏研究员、梅金娟博士参与了研究。该研究得到了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峰学科和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的联合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1749-4877.7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