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科学研究

【学术报道】生环学院武晓果副教授和陈中正副教授做客生态与环境论坛

编辑:于红梅 预审:张伟 终审:张伟  发布日期:2022-04-25  浏览次数:

本网讯(生环学院 科研办)4月23日,生态与环境学院武晓果副教授和陈中正副教授在学院生态与环境论坛分别做了题为“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被动采样技术和应用”和“青藏科考——探秘地球第三级”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院长胡好远教授主持,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线上学术报告会。

武晓果的报告由为什么要做污染物的监测和风险评估讲起,紧紧围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被动采样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生动阐述。他首先详细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性质,其环境行为特征,以及常规大气监测存在的问题。随后引入被动大气采样的概念,介绍了大气被动采样装置的采样原理、组成结构、特点以及应用情况。

  陈中正的报告以参加“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科研经历为导引,介绍了青藏高原的生态与科研价值,分享了其在科考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最新科研成果,带领学生走进自然,领略了祖国的壮美河山,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态学研究的艰辛与意义。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青藏高原的起源、对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意义、以及在科考过程中的经历与感受。最后为大家介绍了科考的一些最新成果,主要包括孟加拉虎的野外记录,墨脱鼹新属种和木里鼢鼠的发现。

   两位老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前沿的研究方向、严谨的治学精神、谦逊的探讨态度,使本次报告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武晓果,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安徽师范大学“学科后备人才”。2011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2008-2009年在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化学系从事研究助理工作;2019-2020年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循环。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Chemosphere》,《Atmospheric Environment》等环境学专业杂志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陈中正,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青年皖江学者,安徽师范大学“学科后备人才”。主要从事哺乳动物分类、系统演化和保护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9项。多次带队深入我国青藏高原、横断山区、皖南山区和非洲肯尼亚等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开展野外调查,发现哺乳动物新属1个、新种9个。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Zoological Research》、《生物多样性》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