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材料
2022年第6期
生态与环境学院党委编 2022年6月
1. 习近平回信勉励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
2.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3.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习近平总书记引领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述评
4. 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5. 郑栅洁在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推动法治安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6. 郑栅洁在全省高校党建及意识形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 扛起政治责任勇于担当作为 开创高校党建及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回信勉励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
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
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18日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得知你们以李四光、程开甲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在海外学成后回国投身科教事业,在各自岗位上努力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取得丰硕成果,我感到很欣慰。值此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谨向你们并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强调,你们在信中表示,生逢伟大时代是人生之幸,留学归国青年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这些话讲得很好。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南京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50年正式定名为南京大学。建校120年来,一批批留学归国人员在南京大学留下了报国为民的奋斗足迹,李四光、程开甲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近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海外学成归国到南京大学工作的120名青年学者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等方面工作感悟,表达了弘扬优良传统、担当强国使命的坚定决心。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文章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文章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文章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文章指出,第一,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第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第三,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既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也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第四,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第五,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
文章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来源:《人民日报》(2022年06月01日第01版)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述评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时代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强调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团结奋发、攻坚克难,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以迈向伟大复兴的坚定步伐向世界宣示:“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
(一)坚持高效统筹
——“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这只巨大的“黑天鹅”,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变量。累计确诊超5.2亿例,死亡逾627万例——全球疫情仍处高位,病毒还在不断变异。
今年3月以来,国内新一波疫情波及一些省份,经济复苏受到较大冲击。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统筹全局,果断决策,在关键时刻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引领全国上下勠力同心、攻坚克难。
3月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常态化防控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机制,突出口岸地区疫情防控这个重点,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部署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月13日,在海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抓细抓实疫情防控各项举措。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同时指出,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抓紧抓实疫情防控重点工作,指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和吃劲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信心,深刻认识抗疫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锐意攻坚,精准施策,坚决遏制疫情蔓延。3月20日,深圳基本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4月14日,吉林省实现社会面清零;5月17日,上海全市16个区实现社会面清零;北京以快制快,加快实现社会面清零……目前,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与此同时,稳经济、保发展安全的措施大力推进。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七大政策加快落地,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增量政策工具蓄势待发……一系列举措着力稳住经济大盘。
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4.8%,平稳开局殊为不易。尽管增速放缓,前4个月累计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增长,经济社会大局稳定;黑土地上忙春耕,高速路上保畅通,长春、深圳、上海等地越来越多车间响起轰鸣声,汇聚成产业链供应链的有力脉动。
在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着眼长远,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思考和布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着力扩大内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系列事关全局的重要部署,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行稳致远。
“虽然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前途充满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的演讲,传递出坚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决心和信心。
(二)牢牢把握主动
——“最重要的是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最重要的是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确保关键领域安全可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守牢底线——
受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影响,全球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波动,国内保供稳价压力增大。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必须加强战略谋划,及早作出调整,确保供给安全。”
粮稳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今年3月,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考察,首站就来到位于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各地各部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千方百计保障米袋子安全——中央财政下拨夏粮小麦促壮稳产补助资金16亿元,下达资金300亿元为实际种粮农民发放补贴,投放100万吨国家钾肥储备……一系列部署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目前,冬小麦面积稳定在3.3亿亩以上,长势与常年基本相当,夺取夏粮丰收有基础;据5月18日农情调度,全国春播粮食已完成意向面积的85%,进度快于去年。
能源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胜利油田时指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今年春节前夕赴山西考察,总书记特意来到山西瑞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走进企业储煤场,察看煤场储煤等情况,强调要“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保障煤炭供应安全”。
能源保供稳价工作在不断推进——加快释放国内油、气、煤炭产能,今年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积极用好国际市场,自2022年5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对所有煤炭实施税率为零的进口暂定税率……今年一季度,全国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3%、4.4%、6.6%,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2541万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80%。能源供给制约问题明显缓解。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5月14日,上海。中国商飞公司即将交付的首架C919大飞机圆满完成首飞试验。
“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飞机!”8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时说的话,至今令人心潮澎湃。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当年攻克“两弹一星”一样,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结束为期6个月的太空“出差”返回地球;天舟四号货运飞船飞赴太空;“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等一系列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产业升级步稳蹄疾,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高增长;创新链与产业链加快融合……今年以来,我国不断加快创新步伐。
实践一再证明,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三)夯实大国之基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4月25日,列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规划网的成兰铁路,历时10年贯通跃龙门隧道;5月16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吴淞江整治工程江苏段开工建设;5月以来,国家石油天然气重点工程——青宁管道与西气东输一线互联互通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大江南北,一个个重大基建项目稳步推进,勾勒中国经济地理新版图。
面向“十四五”、面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对于筑牢大国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远思考。
2021年5月,河南南阳。习近平总书记在专题调研南水北调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2021年7月,青藏高原。习近平总书记实地察看拉林铁路沿线建设情况,指出“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
2022年4月,海南洋浦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强调,要“推动港口发展同洋浦经济开发区、自由贸易港建设相得益彰、互促共进,更好服务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建‘一带一路’”。
从南水北调到川藏铁路,从广袤西部边疆铁路网建设到海南自贸港建设,这些重大工程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谋划未来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今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这一既利当前、又谋长远的战略部署,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当前经济工作部署。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涵盖更广,涉及网络型基础设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城市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国家安全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
从中央到地方,一项项具体安排密集落地,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施工蓝图”渐次铺展。
一边补短板强弱项——“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建设正加快推进,已分解出的2600多个项目稳妥有序实施;今年全国预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约8000亿元,前4个月已完成195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5.5%;1至4月全国铁路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4.6亿元……
一边调结构增后劲——今年一季度我国5G基站新增13.4万个,累计建成开通155.9万个;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全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达到2400个……
统筹当前与长远,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一系列瞄准未来的“打基础”举措,将带来广阔的技术创新需求和“换道超车”新机遇。
(四)重塑发展优势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
2021年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时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释放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的鲜明改革信号。
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
针对当前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突出问题,意见从6个方面明确未来重点任务。
时间回到2020年春天。3月底的浙江宁波舟山港春寒料峭。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这里,实地考察复工复产。
“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
回京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4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前瞻性战略布局和先手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
大国经济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回旋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构建新发展格局蹄疾步稳、扎实推进——
出台《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意见》,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力疏通经脉、扩大内需;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着眼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一个个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实施;
统筹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今年以来,虽然我国外贸外资增速放缓,但总体仍实现“开门稳”——前4个月外贸同比增长7.9%,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0.5%,新增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185个,相当于平均每天有1.5个外资大项目落地,展现出中国市场的强大吸引力。
5月18日晚,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视频致辞,重申“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表示中国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全球工商界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场需要保持顽强斗志和战略定力的攻坚战、持久战。只要锚定目标、坚定不移,我们就一定能重塑中国发展新优势。
(五)奋发开创新局
——“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砥砺前行,奋发有为”
火车站到发列车数逐步增加,江南造船按期交付疫情下首艘船,崇明首批集贸市场“有限开放”,老街上的南翔小笼重新飘香……近期遭受疫情冲击的上海,正在分阶段推进复商复市,努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风雨无阻,大海依旧在那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砥砺前行,奋发有为,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天的中国,正阔步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展望未来,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还会有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发展和安全,如一体之双翼、驱动之双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发展大势始终保持清醒认识:“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
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要把握好时与势,坚定信心向前进。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我国发展具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
“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这一深刻剖析,既回答了新时代我们为什么成功,也揭示了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面向未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信心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推进高质量发展不停步,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住高水平安全不放松,防止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新时代新航程上,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14亿多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中国号”巨轮必定能够闯激流、过险滩,驶向更加壮阔的前程!
来源:《人民日报》(2022年05月25日第01版)
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经济稳定发展,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6月8日,习近平在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省长黄强陪同下,先后来到眉山、宜宾等地,深入农村、文物保护单位、学校、企业等进行调研。
6月1日,四川雅安发生6.1级地震,习近平当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四川省委和省政府全力做好抢险救灾,安抚遇难者家属,及时救治受伤群众,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注意防范次生灾害,抓好灾后重建,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中央有关部门立即启动国家地震三级应急响应,四川省委和省政府迅速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抢通生命通道,全力以赴做好伤员救治工作,及时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目前灾区群众绝大多数已返回家园,四川终止了省级地震三级应急响应,转入恢复重建阶段。
考察期间,习近平十分牵挂受伤人员的救治和灾区人民生产生活,详细了解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叮嘱四川省委和省政府继续做好伤员救治,加强受灾群众心理疏导,做好遇难者善后处理及其家属安抚工作,稳妥安置受灾群众,保障基本生活物资供应。要做好恢复重建规划,抓紧实施,帮助受灾群众尽早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8日上午,习近平来到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考察调研。永丰村依托水稻产业和技术优势,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在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习近平听取村整体情况介绍,对他们坚持粮食种植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做法表示肯定。习近平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习近平走进试验田,察看水稻长势。农技人员向总书记介绍水稻试验育种和种植推广情况。习近平指出,水稻良种育种周期长,需要反复试验筛选,我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付出了艰辛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老百姓丰衣足食作出了重要贡献,功不可没。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农业专家,也要靠广大农民。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十分关心推进乡村振兴情况。他步行察看永丰村污水处理池和村容村貌,考察村卫生站,详细了解该村改善人居环境、做好农村疫情防控等情况。习近平强调,乡亲们吃穿不愁后,最关心的就是医药问题。要加强乡村卫生体系建设,保障好广大农民群众基本医疗。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团结带领乡亲们脱贫之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离开村子时,总书记同村民们亲切道别。习近平对乡亲们说,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步步向前推进,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眉山市中心城区,坐落着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三苏祠。习近平来到这里,了解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
8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宜宾市考察。长江、金沙江、岷江在宜宾市主城区交汇,形成了三江汇流的壮阔景象。宜宾依水而建,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誉,经过多年持续整治,三江六岸的岸线更美了,变成了人民群众喜爱的亲水岸线公园。习近平来到三江口,眺望三江交汇处,听取当地推进长江流域生态修复保护、实施长江水域禁捕退捕等情况介绍。习近平指出,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创历史新高。习近平十分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到宜宾学院考察调研,察看毕业生创新创业代表作品展示,了解学校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学校招聘大厅内,正在举行企业招聘宣讲会,习近平向教师、学生、企业负责人了解企业招工的需求和毕业生签约率等情况。习近平强调,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当前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阶段,要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学校、企业和有关部门要抓好学生就业签约落实工作,尤其要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习近平对同学们说,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大家要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他勉励同学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随后,习近平考察了极米光电有限公司。他走进公司展厅和生产车间,了解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产品研发销售、带动就业和当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出台纾困帮扶政策等情况。习近平强调,推进科技创新,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
在车间外广场上,习近平同企业员工们亲切交流。习近平强调,我国是制造大国,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要强大,各领域各方面都要强起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还会面临许多激流险滩,要勇于迎接各种风险挑战。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切成就都要通过我们共同拼搏来取得。大家都是“80后”、“90后”,正当其时,要有事业心、责任感,努力奋斗,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大家一定会为“强国圆梦、功成有我”而感到自豪。
考察途中,习近平指出,当前,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为党的二十大召开营造良好氛围。要高效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决克服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做好就业、社会保障、贫困群众帮扶等方面的工作,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各项工作,保持人心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坚持就是胜利,要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克服麻痹思想,抓紧抓实疫情防控重点工作,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习近平强调,近期,我国一些地方发生洪涝地质灾害。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提前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灾害隐患巡查排险,加强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提高降雨、台风、山洪、泥石流等预警预报水平,加大交通疏导力度,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灾害发生后,要迅速组织力量抢险救灾,严防次生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要在做好抢险救灾工作的同时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扎实做好受灾群众帮扶救助和卫生防疫工作,防止因灾返贫和“大灾之后有大疫”。
丁薛祥、刘鹤、陈希、何立峰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9日上午,习近平在成都亲切接见驻蓉部队大校以上领导干部和建制团主官,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驻蓉部队全体官兵致以诚挚问候,并同大家合影留念。许其亮陪同接见。
郑栅洁在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推动法治安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5月7日上午,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省委书记、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主任郑栅洁主持会议并讲话。省领导张韵声、丁向群、郭强、汪一光、陶明伦、刘明波、王翠凤、董开军、陈武和省军区副政委南晓敏出席会议。
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央有关会议精神,审议了省人大常委会2022年立法工作计划和省政府2022年规章制定计划,听取了部分省辖市和省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2021年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履职情况报告,完成了省委第三届法律顾问聘任。
郑栅洁在讲话中指出,去年以来,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一体推进法治安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目标引领更加明确,任务落实更加有力,重点改革更加深入,法治基础更加牢固,全面依法治省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但也要清醒看到,工作中还有不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采取针对性措施,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全面依法治省工作水平,推动法治安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郑栅洁强调,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做好全面依法治省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重大。要以中央依法治国办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抓手,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安徽。要立良法,强化高质量制度供给,突出急用先行、回应关切、解决问题、务实管用,聚焦重点领域加快配套性、创制性地方立法,注重“大块头”与“小切口”相结合,提高地方立法质效,让立法供给与立法需求相适应、相匹配。要优环境,坚持高标准依法行政,把政府活动全部纳入法治轨道,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和程序,健全守信践诺机制,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开展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实施“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持续提升公信力、执行力、服务力。要守底线,推进高效能公正司法,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提高司法办案质量和效率,健全司法机关分工负责、配合协同、规范高效的监督制约体系,依法打击执法司法领域腐败行为,让公平正义更可视、可评、可感。要筑基石,建设高水平法治社会,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向农村社区延伸、向基层一线下沉、向弱势群体覆盖。
郑栅洁强调,要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党组)法治建设领导责任,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提升“关键少数”述法成效。要发挥法治督察利剑作用,及时发现短板、纠正偏差。要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深化执法司法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公共法律服务队伍结构,发挥好党政机关法律顾问作用,培养造就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家国情怀强烈、法学根底扎实的法治人才。要强化机构建设,优化整合法治领域各类信息系统、数据、网络平台,加强基层单位经费、装备等基本保障,打通工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
郑栅洁在全省高校党建及意识形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 扛起政治责任勇于担当作为 开创高校党建及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
5月18日上午,全省高校党建及意识形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合肥召开,省委书记郑栅洁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扛起政治责任,勇于担当作为,防范化解高校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不断开创高校党建及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西明主持会议。省领导刘海泉、虞爱华、丁向群、郭强、汪一光、王翠凤,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舒歌群出席。
郑栅洁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全省高校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党建及意识形态工作,党的政治引领更加有力,思政工作格局持续完善,意识形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但我省高校在党建引领发展、抓实思政教育、化解风险隐患、从严管党治党等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要由点及面、举一反三,深入查找风险隐患,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郑栅洁强调,高校处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维护高校安全稳定至关重要。全省高校要从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高度,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坚决维护高校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要强化政治引领,全面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政治生态,推动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要突出立德树人,抓紧抓实思想政治教育,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配齐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队伍,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树牢底线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早抓小、防患未然,管在日常、管在经常,精准施策、严控事故,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有效维护高校安全稳定。要坚持常态长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抓好学生思想引领,广泛开展“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培育优良校风学风。
郑栅洁强调,高校党建及意识形态工作能不能抓好,高校党委要落实主体责任,知责尽责、知责担责、忠诚尽责,真正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高校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坚持负总责、亲自抓,密切关注风险隐患,带头走进课堂、推动思政课建设,在道路、制度等重大问题上旗帜鲜明,敢于担当、善于斗争。高校领导班子成员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做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检查。省直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指导和督促检查,推动高校落实好党建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形成同频共振的强大工作合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省直有关部门党组(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各高校党委书记在主会场参会。各省辖市设分会场。
来源: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