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人才培养

【护航计划在行动】学院本科生团队 在《生态毒理学报》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编辑:吴剑锋 预审:严云志 终审:严云志  发布日期:2025-11-15  浏览次数:

       近日,学院一支由本科生组成的科研团队在陶海升教授悉心指导下,于中文核心期刊《生态毒理学报》(C1级)上发表了题为《2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对留兰香种子萌发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论文。2022级环境工程专业姜佳慧同学为论文第一作者,杨怡、鲁欣雨、牛旭辉、张悦、操子航等本科生作为共同作者参与研究。该项成果是学院强化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推进学科振兴行动、落实大学生护航要求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现了学院“以本为本”的育人成效。

喹诺酮类抗生素(如诺氟沙星NOR和氧氟沙星OFL)在环境中的残留与复合污染日益受到关注。该研究以药用植物留兰香(Mentha spicata)为模型,深入探究了两种抗生素的单一及复合胁迫对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为准确评估抗生素的生态环境风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课题组通过精确控制的恒温培养实验,设置了0、1、10、30 mg·L⁻¹的NOR、OFL单一及复合胁迫梯度,系统监测了留兰香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胚根长、胚芽长、鲜质量等关键指标。研究创新性地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留兰香的耐受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Abbott模型准确评估了两种抗生素的复合毒性效应。研究获得四项关键发现:高浓度抗生素(30 mg·L⁻¹)使幼苗活力指数下降超50%;胚根长对胁迫最敏感,抑制率最高达59.87%;复合胁迫呈现明显拮抗效应(RI<1);留兰香耐受性表现为:复合胁迫> OFL> NOR。

陶海升教授课题组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其核心可概括为“低年级育苗,高年级成才”的递进式育人体系。课题组鼓励大一、大二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通过观摩学习、参与简单的实验准备和数据处理,感受科研氛围,激发探究兴趣。这种早期接触旨在消除学生对科研的陌生感,为后续深入参与奠定基础。针对大三、大四学生,课题组积极支持他们作为主力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科研项目,独立负责从文献调研、实验设计、过程实施、数据分析到成果汇报和论文撰写的全过程。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思维。本论文的共同作者,现已保送至湖南大学的2022级环境科学专业杨怡同学感慨道:“陶老师从不直接给我们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在遇到实验瓶颈时主动思考,寻找解决方案。这种模式让我们真正学会了如何做科研。”本论文的第一作者姜佳慧同学深有感触地表示:“这次完整的科研经历让我们受益匪浅。从懵懂地翻阅文献到熟练操作仪器、分析数据,再到最终完成论文,每一步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团队成员的努力。我们不仅掌握了科研流程更极大地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

该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抗生素对药用植物的生态毒性机制,强调了复合污染评估的重要性,也为环境抗生素的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它既是学院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