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学院多支实践团队走向幼儿园、社区、公园湿地等不同场域,用脚步丈量生态里程,在实践中探索生态保护的多元路径。
幼儿环保教育,多维课堂启蒙生态意识
“幼儿环保启蒙”团队深入芜湖社区幼儿园,围绕低碳、减塑、植物三大主题开展系列环保课堂。在低碳课堂上,“地球妈妈生病”故事会与“垃圾回家大挑战”游戏让孩子们轻松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减塑课堂上,生活案例与互动游戏引导幼儿认识塑料危害,稚嫩的“环保承诺”此起彼伏;植物课堂上,种子标本制作环节让孩子们直观感受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团队创新采用童趣化教学方式,将专业环保知识转化为幼儿易懂的生活语言,通过故事、游戏、手工等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并设置“家庭任务卡”推动环保理念向家庭延伸。孩子们积极互动的表现与家长“主动践行环保”的反馈,充分展现了环保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的良好成效,为生态文明建设播撒下绿色希望的种子。

湿地生态宣讲,多维互动传播生态价值
“江湾物语”宣讲团队走进芜湖社区,以“湿地+社区”联动模式开展环保宣讲。团队先在公园入口处布置宣传展板,图文并茂展示十里江湾区域典型的水生植物、浮游生物与鸟类代表物种,直观呈现江湾生态多样性,吸引众多孩子围观。队员们趁机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解江湾湿地的演变历史与生态价值,让“生态”理念在孩童心中扎根。宣传结束后,团队沿江湾跑道向散步、游玩的居民发放《江湾公园社会评价问卷》,跑步锻炼的老人、推着婴儿车的父母等都积极参与,从自身体验出发为公园科普设施、宣传内容与休闲配套提出宝贵意见。团队为填写问卷的市民赠送绘有江湾特色水生植物的明信片,传递生态美学与感恩之情。活动成效显著,孩子兴趣盎然,居民踊跃献策,既提升了公众环保意识,又为公园优化提供了民意支撑,让生态环保理念扎根社区,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愿景落地。

社区植物宣教,创意实践培育环保认知
"入侵植物调研及幼儿环保宣教"团队投身暑期实践,明确“科研数据采集+环保意识培育”双目标,分工成立调研、宣教小组,宣教小组结合幼儿认知特点,反复打磨教案、设计物种卡片,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童趣化语言,为走进社区课堂做好充分准备。实践中,宣教小组走进李巷社区,借助精心制作的生物标本开展"生物标本"课堂——孩子们围坐观察各类标本,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奇妙的生物标本》《植物标本的制作及欣赏》课程了解其分类与制作方法,从"自然的语言"角度理解生态意义;互动环节中,孩子们不仅通过趣味问答深化认知,更在"标本制作小课堂"里亲手压制花叶、用UV胶创作创意标本,用实践体悟保护价值。童言童语间传递出了环保意识的萌芽——当孩子们举起亲手制作的标本,生态保护的种子已扎根在心中。

从童真里的启蒙,到湿地边的对话,再到社区中的防线认知,学院的实践团队以不同方式将环保宣讲送进多元场域,践行着“知行合一”。这些行走与讲述,既是专业知识的现实落地,更是青春力量对生态责任的回应,让绿色理念在多样场景中持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