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至7月8日,学院组织2024级生态学专业(含拔尖人才班)全体学生赴黟县宏村,开展为期9天的动植物学野外实习。本次实习是生态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目标。
精心筹备,夯实实习基础。本次野外实习由学院统一部署,提前两个月启动准备工作,包括实习物资更新、实习基地遴选、人员安排等。6月初,学院副院长甘为民、严云志等一行实地踏勘实习地生态环境、交通条件及食宿保障,最终延续黟县宏村作为实习基地。温新利、王影、黄羿鑫、赵冰、柳帅、戴志华、李治中、张晨、葛奕豪、姜志永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辅导员屈亚舒负责学生管理。6月29日下午,学院在清源楼C307召开实习动员会,会上,严云志介绍了本次野外实习的总体安排、注意事项与管理要求等,强调野外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黄羿鑫、戴志华分别就动物学野外实习和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内容作了详细介绍,并从安全、纪律与学习态度三个维度对学生提出了期望;屈亚舒补充了实习结束后的离校安排与暑期安全提醒;学院党委副书记杨友谊作总结讲话,勉励同学们在实践中磨砺本领、拓宽视野。

规范推进,锤炼专业本领。动植物学野外实习是生态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实践环节,严格依据课程大纲开展。指导教师结合教学要求和实地条件,制定了系统的实习内容、分组安排与考核标准,并创新性地引入“动植物标本检索大赛”等作为成果展示与能力提升平台。动物学与植物学实习采用交叉轮转模式开展,根据天气灵活安排实习节奏。为应对夏季高温,实习团队每天清晨五点出发:动物组上午观鸟、下午标本制作,并适时开展夜间灯诱及两栖爬行动物观测;植物组则沿山道开展采集教学,下午及晚间完成标本的分类检索、压制、烘干与裱贴等工序。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与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实习共采集昆虫标本1700余号,记录鸟类及两栖爬行动物50余种;采集并制作植物标本近300种,全面掌握了实习区常见动植物的分类特征、分布规律及采集方法。


创新方法,激发学习热情。本次实习在教学设计上更加注重兴趣引导与能力提升,通过改变教学方法,从过去重视采集标本的种类数改变为重在掌握实践方法和提高学习兴趣。指导教师通过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拍摄实习影像资料,促进学生多角度、全过程参与实习。各实习小组在组长组织下有序分工、高效协作,营造出充满活力、团结协作的实习氛围。为激发学习主动性,学院于7月7日下午组织了第五届“动植物标本检索大赛”,作为对实习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与能力检验。比赛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踊跃参与,展示出良好的专业素养与团队精神。学院高度重视本次实习工作。7月7日,党委副书记杨友谊、副院长甘为民、昝逢宇、严云志,以及实践教学秘书吴剑锋一同赴实习地看望实习师生,详细了解实习开展、食宿保障情况,并为获奖小组和个人颁奖,进一步增强了师生间的沟通与凝聚力。


脚步丈量山河,实践书写青春。为期9天的野外实习虽已圆满结束,但带给同学们的思考与成长却意义深远。通过实地采集、分类鉴定与标本制作,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动植物野外调查的基本技能,也在实地观察中深化了对生态学理论的理解。

野外教学是生态学专业的重要特色,也是实现“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有效载体。未来,学院将继续优化实习课程体系,拓展实习基地建设,力求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平台,持续提升人才培养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