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科学研究

我院青年教师陈潘在中科院一区期刊《Integrative Zoology》发表学术论文

编辑:于红梅 预审:昝逢宇 终审:张伟  发布日期:2021-10-14  浏览次数:

本网讯(生环学院 于红梅)近期,我院青年教师陈潘博士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ntegrative Zoology》发表题为“Song variation of a native songbird in a modified habitat by invasive plant”的研究论文。陈潘博士为第一作者,南京林业大学鲁长虎教授为通讯作者。

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正在改变野生鸟类的交流信号,导致其鸣声特征或行为发生变异。人为引入外来植物常严重改变本土生态系统特征,引起的栖息地变化对本土鸟类鸣声行为的影响尚不清楚。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自上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后,快速取代沿海湿地的本土植被并重塑鸟类栖息地格局。伴随长期入侵,一些本土小型雀类逐渐扩散迁入互花米草生境繁殖。该研究以我国黄海湿地广泛分布的本土鸟类纯色山鹪莺(Prinia inornata)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本土植被与互花米草两类生境中的该鸟类雄性领域鸣唱类型、声学特征及行为差异,并探究了个体鸣唱栖位、风速变化等因素对其鸣唱行为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生境中的个体鸣唱时长较短,种群鸣声多样性较低,高密度且均质化的植被结构与较高的风速可能导致部分个体改变了传统的伫立鸣唱习惯。这种鸣唱行为的变异可能与奠基者效应、植被结构及小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后续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纯色山鹪莺Prinia inornata(陈潘 摄)

该研究揭示,互花米草入侵导致的栖息地变化可能推动了本土鸟类纯色山鹪莺鸣唱行为的短期适应性进化,为全面理解本土动物在适应入侵植物生境过程中的行为进化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670432)及安徽师范大学校级培育项目(2020XJ43)等基金支持。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49-4877.12573